山地媽:港女不應是一個 brand

休閒

發布時間: 2015/03/10 11:55

最後更新: 2015/03/10 11:55

分享:

分享:

相片來源:梁詠琪微博

香港人對異族通婚存有許多幻想。Well,或許我應該說得更確切一點,香港人是對香港女人嫁外國人存有幻想。

你說人是不是好奇怪?別人的婚嫁總是比較值得關注,女孩嫁外國人總是比較有話題。

讀中學的時候,班上有一位女同學,我對她印象很深,因為她是排球猛將,牛高馬大,英姿凜凜。她是那種獨立到極點,在女同學面前是領導群雌的大家姐。

誰知有次她去旅行,認識了一個斯文靦腆的日本男生,就交往起來,柔情似水的跟平日簡直判若兩人。

不久後收到消息,女同學要跟日本男孩結婚了。電視劇和動漫所展現的日本是男尊女卑,男人出外搏殺、賺錢養家,女人在家煮飯洗衫、相夫教子,孩子的便當還要拼成卡通公仔模樣才能收貨。

日本男娶香港女,九成九是新娘跟老公返東洋做師奶。不過這對中日夫妻卻一反常規,男生搬來香港住,在言語不通又人生路不熟的情況下,倒是女主外、男主內,老婆照顧老公,兩口子也過得怡然自得。

誰說港女嫁外國人就「一定要咁咁咁」?

韓男呢?我有一個女同學嫁了韓國老公,周邊的女人都輕輕槌一下她的肩膀,吊起一邊眉毛:「衰女呀,今期你最威啦!」

背後卻不得不擔心韓仔老公會很大男人。實情是女同學性格一如港女剛強獨立,老公就是欣賞她跟韓妹不同才要跟她結婚,又何來男尊女卑的衝突?

有些香港人,見港女跟外國人交往就一句「食洋腸」概括,見港女嫁外國人就一句「崇洋媚外」審判。

其實人和人相遇都是緣份,戀愛不應有國界,最近一條瘋傳的影片就是講 love has no labels,愛不分性別、國界、種族、殘健。

每對夫妻的性格和處境都不同,如何相處和分工亦因此有異,局外人何必有事無事拿別人來剝花生呢?

港女這個 brand,粗疏來說,就是我行我素自給自足、學廣識博事業有成、巾幗英雌不讓鬚眉。不過,準確點說,做事業女性努力打拼,是「財政上」靠自己。

日後萬一結婚生仔,繼續靠自己賺大把錢,請幾個外傭打理家頭細務,也就是將頭家假手於人了。像我這種做師奶的,財政上的確是靠老公,不過親力親為相夫教子,不假手家人和傭人,也可以說是一種靠自己的幸福吧?

靠自己當然是一種幸福,但世上也有一種幸福叫做「被依靠」。

做爸爸的,下班回家見到老婆仔女,有沒有一種被依靠的實在感?會不會覺得一天辛勞工作也是值得?做媽媽的,每次孩子跌倒撞痛後要呵要抱時,有沒有一種被依靠的實在感?會不會覺得一天到晚餵飯餵水也是值得?

還有一種幸福,叫「互相依靠」。

這樣說雖然很老土,但有時一加一的確是大過二。做師奶的女人,表面上是靠男人、無貢獻,但這種分工無疑令主外者少了份後顧之憂。

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每個人、每對夫妻、每個家庭都是在能力範圍內為自己和家人爭取最好的,外人實在沒有甚麼好說的。

做港女剛強自信靠自己叫幸福,我這個師奶有時也羨慕這種自由自在。外人看我,一對仔女湊個「好」字,好幸福呀,事實是,在家湊仔餵奶換片是完全沒有 glamour 的。

做回港女自由自在好嗎?我卻不情願。有句話,叫「你睇人好,人睇你好」。人家的好未必合我胃口,我也不必強逼他人認同我的好,也不必貶低別人的成就來抬高自己的福氣。

媒體愛用「港男」、「港女」、「港媽」之類標籤概括某類人,其實很無謂。

「港乜」不應該是一個 brand,也實在沒有甚麼值得好 fight 的。

原文刊於作者山地媽facebook,文章經作者授權轉載。

撰文 : 山地媽 80後博客